最近在一本书的辅导课本中看到一个如何建立自尊的单元,它告诉孩子说,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大喊三声,「我最棒,我最好,我最酷,」就会自我感觉良好;书页的插图画着一双鼓掌的手,上面写着「我们为自己喝采,」习作是五题填空题,要孩子填:「我很特殊,因为……」它的例题是「我会帮助同学」。
我看了以后很不以为然,自尊不是这样自我膨胀一番就可以得到的。自尊必须来自别人对你的尊敬,而别人对你的尊敬只有来自你的人格完整与表现卓越。这种口号式的教导是虚伪的,就像是没有诚意的恭维,小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它是假的、骗人的话。
「自我感觉良好」必须要和「自我表现良好」联在一起才有用。没有「自我表现良好」支撑的感觉就像汽球一样,一戳即破,反而会使孩子对自己更没有信心,更容易得忧郁症。
亚里斯多德说得好,「快乐不是一个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觉,」快乐就好像是舞蹈中优美的动作,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觉,而是舞者在跳的很好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。
从生理上,达到快乐有三个条件:第一,必须要有快乐的原因(如见到你的情人);第二,必须没有负面的情绪,因为不管你有多高兴,一旦有强烈的恐惧,愤怒或悲哀出现,这个高兴就立刻化为乌有;第三,必须要有意义,没有意义,即使没有负面的感觉,你也不会觉得快乐。降低自己的目标或希望并不能使自己快乐,假如一个孩子表现不好,即使他一直告诉自己「我很好,下次会更好」,也无法快乐起来,他必须面对现实,找出自己做不好的地方,努力去改进,才有可能「下次会更好」。
一个没有被「表现良好」验收的「感觉良好」是短暂的,自尊和愉快的感觉必须是要来自征服挑战,克服困难。一旦孩子有了自尊,他就会越成功,别人会越喜欢他,原来的烦恼自然消失,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挑战与征服就直接想要得到「感觉良好」那就是倒果为因了。
我们不应该鼓励孩子「感觉良好」而是应该教他们「表现良好」的技巧,多元智慧的理念就是强调每一个人的特长都是好的,音乐好的人并不输给数学好的人,只要有某一长处,发挥出来就是好。自尊来自所有的成功与失败,它是果,不是因,因此,我们无法教「自尊」,因为它是在孩子学会「表现」之后,自然尾随而来的副产品。孩子的「特殊」必须来自别人对他的认定,假如人人都特殊,就没有人是特殊的了,不是吗?我认为帮助孩子实际做到「表现良好」才是辅导的主要的目标,「感觉良好」是自欺欺人禁不起考验的气泡,每天大喊三声,除了练习肺活量之外,恐怕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