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立工作者现在开始为自己工作!

图片[1]-独立工作者现在开始为自己工作! - 萍浩资源-一个专注于分享与收集互联网优质资源-萍浩资源-一个专注于分享与收集互联网优质资源

因为白天还有正职工作,晚上回家后到孩子入睡前,是我们的亲子时光。真正能坐在电脑前翻译的时间,通常都是等孩子入睡后的深夜时光。在深夜MeTime,属于我的Me Time,双手在电脑键盘上飞舞着,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,才能创造出一本又一本的书。

必须坦白说,并不是每一本翻译的书我都很爱,也曾经遇到撞墙期,翻到很痛苦,很想跟作者吵架,想摇着他的肩膀问他:「你到底想说什么啦?」

甚至还曾写信给当时的编辑说要放弃,但她却告诉我,翻得很痛苦,是成为一个专业的译者必经的过程,如何在觉得苦的时候撑过去才是关键。当跨越这个关卡时,翻译的功力就会快速提升。到底问题是什么,有时候你得硬着头皮走过才知道。

在工作时,因为喜欢,所以我们很容易有情绪在里头,这个情绪,会让我们充满干劲,但也会让我们很容易沉浸在里头而陷入低潮。只有在过程中,练习拉出距离,专业才会离真正的喜欢越来越近。

她的这番话,深深触动了我。

也让后来的我,在每一次遇到关卡时,都会想起她所说的这段话。想想这大概是我很幸运的地方,在每次想放弃时,总会遇到贵人拉我一把,真心觉得感恩。感谢生命中能遇到这些贵人,这是我莫大的幸运。

和白天的工作截然不同,翻译对我来说是我的电力,是我把感动传出去的一种媒介,这也是为什么还能继续坚持下去的原因。

翻译的书籍中,大多都是亲子育儿相关,《独立工作者,现在开始为自己工作》是第二本跟工作有关的书。在翻译第一本《让每一次的离职都加分》时,我还曾经笑着跟编辑说:「会不会翻我之后我就离职了?」

结果,几年过去了,我还是没离职,仍留在原本的工作岗位上。我曾因为这样懊恼很久,觉得自己很废,怎么嘴巴上老是嚷嚷着想换工作,却还是一样在原地踏步。

在翻译这本书时,翻到一则寓言让我看了心有戚戚焉。故事内容是这样说的:

有位住在山上的女孩一直很向往大海。然而,她手边却没有一张像样的地图,不知该如何前往大海。有一天,她决定鼓起勇气出发去看海。在冒险途中,她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们,有人建议她稍作休息,有人替她加油,也有人一再劝退,告诉她大海太遥不可及了。

身心俱疲的她,来到十字路口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高山,山脚下有四条分岔路,无法得知究竟哪条路才能通往大海。她虽然试图前进,但因为内心充斥着不确定感,总是一再返回原点。后来,为了筹措旅费,她在附近的小村庄靠缝制衣物维生。很快地,她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。日子虽然过得安稳,但她心中依旧向往蔚蓝的大海,有时她会重新回到十字路口,思索着哪条路才能通往大海,却又裹足不前。好不容易才安顿下来,不可能再为了未知的未来赌上一切。

随着时间流逝,女孩也逐渐老去。不知不觉变成老太太的她,希望至少在临死前,知道究竟哪条路能够通往大海。于是,她望着眼前的高山,决定开始往上攀登。花了一整天的时间,她终于爬到山顶,从高处俯瞰四周,视野辽阔无比。四条叉路从山的两旁向外延伸,蜿蜒的道路绕来绕去,最后在一片宽广的平原交会,而路的尽头是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海。她不禁叹了一口气,感叹着:「要是当时选定一条路,坚持走到底就好了……」但如今的她年事已高,已无力再踏上漫漫长途。

看完后觉得自己很像是故事中的小女孩,想要冒险却又裹足不前,踌躇了老半天,却还是待在原地不动。

前阵子,曾经掀起一波「安静离职」(Quiet quitting)浪潮。所谓的安静离职,指的就是「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」的工作态度,不追求升迁加薪,不追求过多或超出负荷量的工作,默默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。

既然不喜欢,那为什么不离职?

这就像是故事中的小女孩,对未来有太多顾虑和担忧,担心会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,因而不敢贸然采取行动。

但这本书却让我看见了「安静离职」以外的可能性,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阐述的一个概念,那就是把公司当成资源库,将工作视为修练场,善用现有工作内容和手边资源,一步一步培养自己成为独立工作者的软实力。

离职不一定是最佳正解,留下来也不一定只能躺平。作者认为大多数在职场上卡关的人,往往都是知道自己「不要什么」,却不知道自己「要什么」。但要打破这样的循环,就必须彻底改变求职的思维。比起「想找什么工作?」,更应该先问自己「我是什么样的人?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后,才能找到喜欢又能做一辈子的工作。

我也还在这条路上摸索中,成为母亲之后,工作虽然不是我的一切,却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,如何在生活和工作间取得平衡,一直是我在思考的点。因此,想把这本书送给跟我一样陷入职场迷惘的你,愿这本书能成为你职涯路上的一座小小灯塔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